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学研究 > 科普
【科普】节气养生|夏至
作者:附属医院 来源:本站 更新时间:2022-06-23 访问:

节气养生|夏至

 


今年621日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——夏至。夏至15日的三候为:“一候鹿角解,二候蝉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”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,是太阳北行的极致。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,这天过后它将走“回头路”,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中,夏,假也。至,极也,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夏为大,至为极,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,阳气也达到极致。自然界华英成秀,阳极阴生,暑热难耐,梅雨不断。

保健方法:

1)夏至阴生当重“化”:

①饮食既清暑益气,又养胃祛湿,重点在“化”:

夏至易出现胃实形满,饮食要以清暑益气、养胃生津、少食勿积为原则,但重点是善用“化”。可多食面条、杂粮粥以养气,高粱米红白相间,正是阳尽阴生之象,最合时宜。

②火德养心,知礼达时多奉献:

夏至阳盛阴生,为“化”之机,而“化”的关键在火,故宜以“火德”养心。火德的特点一为上进奋发,热情坦率;二为温恭安详,谦虚礼让;三是明理达时,无怨而奉献。

2)养阳清暑祛湿浊:

①忌夜卧贪凉:

“头乃诸阳之会”,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,夜卧吹冷,易导致阳气折损。因此,建议晚上睡觉不宜整夜开空调吹冷风,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、面瘫、关节疼痛、腹痛腹泻等。

②忌恼怒忧郁:
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 。就是说,夏季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与此相反,举凡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畅,皆非所宜。故夏至节气要做到心宽喜乐,气和神悦,即所谓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
③忌剧烈运动:

中医认为“汗为心之液”,若运动过度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会损伤心之阳气。在运动锻炼过程中,出汗较多时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切忌直接饮用大量冷饮。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公园或河湖江边等空气清新处。锻炼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为佳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。


苦瓜,莲子,节气灸,夏至三宝

    第一宝:苦瓜



性味:味苦、性寒。

功效: 清热消暑、养血益气、补肾健脾、滋肝明目

苦瓜,气味苦、无毒、性寒,入心、肝、脾、肺经具有清热祛暑、明目解毒、利尿凉血、解劳清心、益气壮阳之功效;

文献记载:

1、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丹火毒气,疗恶疮结毒,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。

2、《生生编》:“除邪热,解劳乏,清心明目。”

3、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青则涤热,明目清心。熟则养血滋肝,润脾补肾。”

 


第二宝:莲子



性味:性平,味干、涩

功效:补脾止泻益肾涩精,养心安神。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

关于其在养心安神、健脑益智、消除疲劳等方面的药用价值,历代医药典籍多有记载。比如在《神农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遗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本草备要》中都有据可查。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,莲子有镇静、强心、抗衰老等多种作用。






第三宝:节气灸


夏至前后是中风、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。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,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,则有助于防病保健。后人据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。”的原则设立了“冬病夏治,夏病冬治”的防治思路,“节气灸”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。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夏至这个时令节气到了,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,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。夏至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,补充人体元气,适合虚劳症、虚寒性体质、亚健康人群等。

【艾灸穴位】

督脉:大椎、至阳、命门;

任脉:膻中、关元、神阙、巨阙。



养生一荐

紫薯百合银耳羹


材料:紫薯1个、百合2个、银耳1把、冰糖10克、水适量。

做法:紫薯、鲜百合、银耳1把和冰糖,银耳用冷水泡发后,去黄色根部,撕成小块,砂锅内加足量的水放入银耳,煮开后转小火炖1.5小时左右。百合掰成小瓣,清洗干净后浸泡在清水中备用,紫薯去皮切成小丁。银耳煮至软烂,汤汁浓稠。加入百合、紫薯以及适量冰糖煮5分钟左右即可关火。

功效:润肺清心,润肠通便,除烦安神。对于夏日燥热引起的心烦失眠、咽干喉痛、鼻出血以及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低热失眠、心烦口渴等症状均具有良好的食疗作用。

版权所有: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Copyright @ 2014 www.jxszyyyj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中国 江西省 南昌市 文教路529号 邮编:330077 电话:0791-88511921

备案号:赣ICP备20000926号-1 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4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