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学研究 > 科普
【古籍】杏林纂源系列之《伤寒温疫条辨》
作者:信息文献所 来源:本站 更新时间:2022-08-11 访问:

      《伤寒温疫条辨》(又名《寒温条辨》)是清朝医学家杨璿(1705-1795年)于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著成的温病理论著作,全书共六卷。我院图书馆藏书为光绪己丑年(1898年)上海扫叶山房刻本,共六册


《寒温条辨》共6卷,卷一系总论诸项,共二十一条,辨伤寒与温病之病因、病机及治疗大法之区别;卷二、卷三为辨证,共列七十一条,对伤寒温病常见诸证进行辨析;卷四、卷五为医方辨,计选方一百八十一首,附方三十四首,其中绝大多数为前人成方;卷六为本草辨,阐述了治伤寒瘟疫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,后附成方或是验案,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药物之功能效用。

明清以来,温病学派兴起,与伤寒学派激烈争鸣,双方就伤寒与温病到底同与不同进行了长期的辩论。长期以来,诸多医家依据《素问·热论》曰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和《难经》伤寒有五,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这两句,多认为温病源于伤寒。从字面意思上来解释,温病属于伤寒一类,故执温病源于伤寒观点者多从这两处出发。《伤寒论》问世之后,由于战乱遗失,到晋代王叔和《伤寒例》,已不得见仲景之温病法门,王氏引《难经》伤寒五类之说,认为冬时严寒肃杀之气,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中而不即,寒毒藏于肌肤,至春变为温病,至夏变为暑病。温病乃是伏寒感而后发所致。成无己亦认为温病源于伤寒,其在《伤寒例》下注曰先夏至为温病,后夏至为暑病,温暑之病本于伤寒得之。除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以外,出现了新的寒温统一派,如近代医家张锡纯,张氏以六经辨证理论基础,统一寒温治法,认为《伤寒论》实际上包含了中风、伤寒和温病。他认为《伤寒论》中已包含了温病的治法,认为麻杏甘石汤实是仲景治疗温病初得之方。在杨氏看来,伤寒、温病判若云泥,二者绝不可混淆,正如杨氏自序于是集群言之萃,择千失之得,零星采辑,参以管见,著《寒温条辨》九十二则,务辨出温病与伤寒另为一门,其根源、脉证、治法、方论,灿然昌明于世,不复掺入《伤寒论》中……杨氏所著正是为了明辨寒温。《寒温条辨》上溯《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论》,旁参诸家,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辨证及治法进行了分析。其化裁的治温十五方更是治疗各种温病、瘟疫的代表方,这对现代流行病、传染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

  杨璿,字玉衡,号栗山,清代温病学家,少习儒学,24岁便为秀才,后乡试屡不中,又留心此道,故而转志于医。杨氏深痛当时医者“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,故处方多误,以致杀人”这种现象,便深入研究伤寒及宋元明清诸家有关温病理论,结合个人临证经验,“集群言之粹,择千矢之得”著成此书。《寒温条辨》作为北方温病学家的代表著作,有别于《温病条辨》《湿热病篇》《湿热论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温病典籍杨氏学术思想上明辨寒温,对于瘟疫的见解更是有独到之处,这为温病学的发展及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


版权所有: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Copyright @ 2014 www.jxszyyyj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中国 江西省 南昌市 文教路529号 邮编:330077 电话:0791-88511921

备案号:赣ICP备20000926号-1 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4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