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早在中国殷墟甲骨文上就有“瘤”的记载,隋巢元方所著《诸病源候论》中指出癌为岩,即因其肿块坚硬,高低不平故名。至及后世,关于肿瘤病因、病理、诊断治疗的著述不胜枚举,其中论述虚、毒、瘀的病因证治者最多。结合历代医家对肿瘤的认识以及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,以下是我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。
1.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
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。“正气”指人体维持健康和抵御外部致病因素干扰、侵袭的能力;“邪气”是引起疾病的内、外部诱因。在多数情况下,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,是因为正气虚弱,抗邪无力。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,正气旺盛,气血充盈流畅,卫外固密,外邪就难以入侵,内邪也难以产生,就不会发生疾病。
所以《素问遗篇·刺法论》说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而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,正气相对虚弱,卫外不固,外邪则乘虚而入;或由于气血、阴阳、七情失调,病邪内生,均可使人体脏腑、组织、经络、官窍功能紊乱,邪聚为患而发生疾病。故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可见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,居于主导地位;而邪气侵害是发病的诱因或条件。这是中医病因和发病学的一个基本观点。在肿瘤的中医发病学中同样如此。如《诸病源候论》说:“积聚由阴阳不和,脏腑虚弱,受于风邪,博于脏腑之气所为也。”《景岳全书》曰:“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。”《医宗必读》说:“积之成也,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。”《外证医案》更明确指出:“正气虚则成岩(癌)。”金代张元素《活法机要》曰:“壮人无积,虚人则有之,脾胃虚弱,受于风邪,博于脏腑之气所为也。”皆说明了肿瘤形成与正气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人体气血旺盛,功能正常,则五脏安和,瘤无从生。否则,由于正气亏虚、无力抗邪以致癌毒、痰瘀蓄结体内,日久势必形成肿瘤。
此外,肿瘤在体内能否得到控制,是否扩散转移,与体内正邪力量的对比密切相关。由于正气不足,脏腑功能失调,导致气滞、血瘀、湿热、寒湿、浊毒积聚而成。而且脏腑虚弱、正气亏虚无力抗邪是肿瘤复发与转移之根本。再者,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或放疗、化疗后,在切除肿瘤或杀灭癌细胞的同时,也损伤了机体的正常组织和细胞,致使人体正气更为亏虚,甚至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。
2.癌毒内结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
肿瘤发病必有癌毒,癌毒的产生不外乎外因与内因。所谓外因主要是指外界,特别是自然界的一切致病因素,如六淫、气候环境中的不正之气、饮食失节等;内因则是指机体自身失调所产生的致病因素,如七情失调、先天不足及脏腑功能紊乱等,以致机体阴阳失调、经络气血运行障碍,引起局部气滞血瘀、痰凝、热毒、湿聚等相互交结,壅塞经络,郁久不散、结聚成瘤。
如《灵枢·九针论》谓“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,为瘤病者也。”隋代巢元方曰:“恶核者,内里忽有核,累累如梅李、小如豆粒......此风邪挟毒所成。”这是论述外邪郁久结毒成瘤。至于内因方面,如元代朱震亨《格致余论》说:“忧怒抑郁,朝夕积累,脾气消阻。肝气积滞,遂成隐核......又名乳岩。”明代陈实功《外科正宗》曰:“失荣者,或因六欲不遂,损伤中气,郁火相凝,隧痰失道,停结而成。”清代邹岳《外科真诠》曰:“(失荣)由忧思哀怒,气郁血逆,与火凝结而成。”
癌毒产生的因素很多,而且它既是致病因素,也是病理产物。其具有以下特点:1)由于病邪郁久皆能化火,所以癌毒性多偏热,热毒痰瘀胶结,为病缠绵;(2)耗伤正气,易造成机体气血虚弱或阴虚阳损,甚至形成恶病质;(3)热性喜动,加上机体正气损伤,抗癌能力降低,所以热毒走窜,易于扩散;(4)毒邪蔓延至多个脏腑,严重损害脏腑功能,甚至造成脏腑功能衰竭,往往危及生命。
版权所有: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Copyright @ 2014 www.jxszyyyj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中国 江西省 南昌市 文教路529号 邮编:330046 电话:0791-88511921